APP市场的5大现状分析和建议(干货)
文章分类: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16-04-28 原文作者:Shi Yongfeng 阅读( )
App作为互联网产品的一个典型代表,从2009年开始便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和发展。今年1月份的数据显示,以Android系统为主的Google Play应用商店,App数量超过140万。而7月份的报道数据显示,苹果AppStore应用商店里的App数量已超过150万。
随着近几年中国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和用户的海量增长,新的App更是层出不穷。加上这两年国内创业环境的利好,许多创业者也将App平台作为创业的起点。
这些都带来App市场的“一片繁荣”。然而,表象“繁荣”背后却是令人唏嘘的真相。
一、App“生的快,死的也快”成常态
最近,艾媒咨询和问卷网发布了中国App市场的相关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大部分被下载的App的使用率和留存率都相对较低,“用一次即抛”逐渐成为用户的行为趋势。“打开次数为1次”的用户占比35%,“打开次数为10次”的比例仅有17.6%。
另外,移动应用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删除已下载的应用。社交类App竞争最为残酷,死亡率达35%。
这些数据的确反应出App市场的现状:App在吸引用户长期使用和关注方面面临着巨大考验。
甚至这也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很多App产品较为注重眼前利益,只注重前期用户的快速积累和圈钱,并不重视后期对用户的维护和功能的更新和改善。另外,有些App产品在设计之初以“短期产品”看待,在功能设置和长远发展上并未考虑很多,显得漫无目的。也有些App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死了重新换新的。
再加上,用户要从如此多同质化的App中选择一个尝试使用,这就意味着他们会暂时放弃其他同类型App。如果第一次使用体验失败,那么用户便会永久抛弃这款App。所以,用户也会不断体验尝试新App,定期清理不喜欢或不会长期用得上的App。
这些现象都会让App市场表面看似繁华锦簇,但实际上较为浮躁。“生的快,死的也快”也变成App市场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App市场拥挤,“大而全”无胜算,“小而美”才有戏
尽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智能手机用户规模为6.09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和智能手机用户规模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增长率却是呈明显下降趋势的。
这说明,中国的智能手机保有量和规模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开始趋于稳定,未来的增长空间会不断缩小。
同时也说明,在相对稳定的移动空间里,随着App的继续涌入,原本就十分拥挤的App市场将会更加拥挤,厮杀也会更加激烈。
这一方面会带来App产品的竞争和同质化加重,另一方面也会让App产品的创新变得困难,但这也逼迫更加垂直化和细分化的App产品不断出现。
比如,移动App会从大而全的“全能型”向“有个性的、定制化的单功能型”过渡,并且重视垂直用户极致体验的App将更多出现。
三、要有粘度,需满足“用户本质需求”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有三个层次的需求:本质需求、附属性需求和边缘性需求,并且也分析了每个层次的需求在互联网产品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和角色。
在这三大典型需求中,本质需求是核心拉力,如果不能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而单单空谈附属性需求或者边缘性需求时,互联网产品是没有根基的,也未必能长久黏住用户。而越能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时,用户越难以轻易放弃这款产品。
App产品层出不穷,但死掉的也一波接一波,原因在于,这类产品只满足了附属性需求或边缘性需求,但这些需求并不能真正触及用户痛点,用户来的快走的也很轻松。所以,用户的这种来得快走的也轻松也会造成App“生的快,死的也快”。
反过来说,某些App“生的快,死的也快”也要归因于,这些App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没想清楚到底要满足哪方面的用户需求,或者没找到真正的需求痛点,用户没有理由长期耗在上面。
在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中,最受用户欢迎的前20款App中有近一半的App是满足“用户本质需求”的产品,剩下的也多是能提供基本需求的产品。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上述分析。
四、马太效应明显:BAT系App主导市场,小门第App面临挑战
在最受用户欢迎的AppTop20中,仅有今日头条、美图秀秀、360手机卫士、360手机助手、酷狗音乐五款App不在BAT体系之内。剩下的App分属于百度系、阿里系和腾讯系。
并且,在移动社交、移动出行、手机地图、移动购物等领域的App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或强势地位的App产品也多归属于BAT。
这意味着,App产品创业者若想在这些领域单枪匹马的另起炉灶的话,面临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并且需要有超强的营销和市场运作能力,否则就会受到竞争对手强烈打击,或最终论文BAT的囊中之物。
这样看来,在App市场中,马太效应趋于明显,强者依托资源、财力和市场控制权将会变的更强,而弱者一开始想要突围会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App大致有三种命运:
1、App切中大多数用户的某些需求,自身发展势头良好,并慢慢形成气候。但如果业务与BAT重合,则将会被整合收购或被强烈挤压。
2、App产品自身不痛不痒,用户粘度不够(比如功能大而全,或根本没摸准用户需求,或者为网红App,趁热火极一时等等,都会让用户粘性很差),那么生命周期就会比较短暂。最终半死不活,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3、App产品另辟蹊径,满足小众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在小范围内深耕,最终可能难以成大气候,但拥有固定的用户,能自给自足。
另外,App自身的纵向整合上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将App的旧系统升级,然后将现存数据库架构跟不同平台上新的移动技术进行整合,就是一项麻烦事儿,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
纵向整合意味着,一款App出来后,要不停的更新迭代,才能匹配不同平台的技术要求和设置,也才能给用户带来体验上的新变化。
所以,App创业不仅会面临横向的资源整合和市场运作挑战,还要面临纵向整合方面的困难和局促。
五、细分领域App:多家林立、分化严重
App领域的马太效应以及激烈的生存环境,都会导致未来App产品创业向更加细分和垂直化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App若想生存下来,必须不停地寻求功能、体验、模式方面的微创新,并且垂直领域的用户需求也将会被挖掘的越来越深,也会在垂直方向上进一步细化。
因此,在BAT不会涉足或不愿意涉足的细分领域,创业App仍有许多成长空间。所以,细分领域的App会呈现多家林立、分化严重的局面。比如,在移动音乐、女性时尚、早教教育等领域,出现了许多实力相当的App,这些App中虽然有领头羊,但各家也并不逊色多少,它们共同瓜分市场。
另外,像天气资讯、本地生活、手机修图等领域,App的分化也较为明显。
所以,在这些细分领域,对小门第出身的App来说仍然存在较大发展机遇,有机会崭露头角,但同时也会面临与自身水平相当的众多劲敌,也要承受在这些领域不断涌入的新App产品带来的更多竞争,实在是举步维艰。
如今,App市场的创业红利已过,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创业者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拆分并找准用户的需求变得更难了,并非动动嘴皮子就可以。
因此,要想深挖垂直市场,那就先踏实、实际地去了解目标用户吧!不要一厢情愿的自认为自己好,要问问用户到底需不需要你?为什么非得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