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主播的好日子还没开始就要过去了?
文章分类:APP热点新闻 发布时间:2017-07-29 原文作者:Shi Yongfeng 阅读( )
由于审美疲劳,直播的流量在经过短暂飙升后,也呈现急剧下降的节奏。就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直播可能代表的流量生态差不多到头了。
最近直播行业连连曝出负面新闻。在社会层面,浙江破获老虎直播平台传播淫秽案,“黄鳝门”女主播也被抓;商业层面,光圈直播倒闭,微播、网聚直播、趣直播等诸多直播平台悄无声息地下线或停止服务,就连直播行业龙头之一的映客也将自己的一半身价卖给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直播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成为直播行业垂直化发展方向。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资讯直播或将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方向,也成为了直播的新一代风向标。
直播流量不是那么好变现
直播一度给人“很好很强大”的印象,在于直播传递实时的影像,极具感官冲击力。并且基于成熟的社交网络分发,能迅速聚集巨大的流量。流量为王,流量就是金钱。因此,直播行业吸引了大量投资。但投资人很快发现,这个流量并不是那么好变现。
直播行业可见的商业模式无非广告和打赏抽成。广告继承自传统媒体,是互联网早期唯一的商业模式,但现阶段已趋于边缘化。广告本质上是“推”,和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一致,而互联网是双向的,更倾向受众主动“拉”信息,而“推”破坏“拉”的体验。门户网站最辉煌的时候,广告收入也没有预期的高。其广告位理论上无穷多,但挡不住单页的边际收益递减。视频网站的广告收益也是差强人意。
而另一种盈利模式——打赏,更取决于用户心情。由于受众有限,这也不是稳定、可预期的收入。而且很多平台有意设定,打拉皮条的擦边球。然而,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种挣快钱的方法,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更广大的受众,尽管同样容易被感官刺激所吸引,但要他们埋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正是人性的微妙之处。举个例子,去年我陪外地的朋友逛北京某酒吧一条街,入口那一段的酒吧都雇了钢管舞女郎表演,门口聚集了很多观众,却鲜有人进去消费。我们也不能免俗,看了一会儿,继续往前走,直到走到一个民谣酒吧,才进去消费。因为,至少民谣要听出点滋味,得听好一会,站着怪累的。
就是这难以变现的流量,在经过短暂飙升后,也呈现急剧下降的节奏,原因在于审美疲劳。从BBS、博客到微博、微信,这些UGC(用户生成内容)应用,都会有一个高度活跃期,然后打开频次和驻留时长下降到一个常态。而直播的感官刺激更“生硬”,波动自然也更大。普通人可以听一晚上民谣,不太可能看一晚上钢管舞。
直播的流量生态差不多到头了
“黄鳝门”以及其他奇葩的直播内容,本身就反映了流量下降的趋势。直播一开始就是肉弹横飞,打各种擦边球,虽然低俗,但尚在法律容忍的范围。如今公然挑战法律,说明打擦边球已经不灵了。但各种刻奇,就算把感官刺激起来达到新高,只不过让紧接着的审美更疲劳罢了。
就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直播可能代表的流量生态差不多到头了。最早门户时代的PV(即页面浏览量),把好好的一篇不长的文章分成好几页,就是为了刷流量。但这样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好,当然这些网站也早已没落。
也许以后还会有VR,甚至科幻小说中描绘的接入神经网络,以此来创造更强的感官刺激和流量,但最终也会有疲劳。流量其实体现大工业的精神——规模经济。而正如推拉的冲突,互联网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格局,无数的雨滴汇成大海,远比工业的大河浩瀚。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快手上的乡村“非主流”。之前UGC内容是城市精英范,而直播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事实上,我们对直播的解读可能存在某种萨义德“东方主义”一类的东西。
东方主义是指,基于西方支配东方的权力关系,西方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东方。同样基于城市对乡村的支配,直播上的“非主流”是真实的乡村吗?还是城市精英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乡村?